Skip to main content
台東市

台東福安宮

台東福安宮

東台灣財神土地公

  • #全台唯一鎮殿奉祀三尊土地公
  • #總土地公廟

台東福安宮最初於民國38年由陳姓夫婦兩人主持立廟事宜,民國40年再獲得台東的地方士紳等人共同捐助立廟,創建之初該廟稱為「福安祠」,民國45年改名為福安宮;並於民國65年宮外廣場旁增設一座天公台,民國69年再增建一座金爐,自此廟宇未再有太大改建;福安宮為台東市區管轄最大的土地公廟,也是香火最鼎盛的土地公廟,因此有部分居民稱是「總土地公廟」及台灣東方財神土地公之別稱。

– 以上資料取自於 Yahoo新聞報導、WIKI維基百科

  • 主祀神祇奉祀三尊土地公
  • 建築形式二樓傳統廟宇建築
  • 地理位置950 台東縣台東市精誠路151巷22號
  • 經 緯 度22.754371400011927, 121.1579349999927

參拜祈願

大伯公尊稱「劉恩主」,領有宰相之職。
二伯公姓張,為台北「霞海城隍爺」的女婿。
三伯公姓鐘,神職原為「福德正神」,於民國90年升任「中路武財神」。

正殿:奉祀三尊土地公,分別大伯公劉任生、二伯公張福德、三伯公鍾元興。
左殿:濟公禪師。
右殿:中壇元帥、斗姥元君。
二樓左側:觀音佛祖。
二樓右側:地藏王菩薩、財神爺、包府千歲。
廣場上正對著正殿門口的五營帳內祭祀五營神將。

六十五年歷史的福安宮信徒遍布全省各地,伊始草建於民國三十八年歲次己丑(1949),原初喩為福安祠,民國四十五年歲次丙申(1956)間,福德正神降旨重建大廟並命名為福安宮,且由已故洪姓信徒邀集諸多善心地方人士慷慨解囊集資鳩工,齊力完成改建工程。

本工座落於台東市精誠路,主體外貌為二樓傳統廟宇之建築,充分顯示莊嚴、和雍,堪稱市區較大且歷史悠久之土地公廟,一樓主祀三尊福德正神,及三十六尊天兵天將,左右偏祀分別為中壇元帥暨濟公活佛,二樓左右偏祀分別為地藏王菩薩暨觀世音菩薩,中殿外旁主祀五營兵將。

主祀福德正神共有三兄弟,大伯公尊稱劉恩主名為任生,法名為南無春正福德正神,二伯公姓張名福德,三伯公姓鐘名元興神職原為福德正神,於年初間降旨告示鑾生信徒已於民國九零年歲次辛己(2001)升格為中路武財神。

  • 民國五十四年歲次乙己(1965)年間,二伯公神像,指甲數月裡活化不斷持續增長,經請示降旨告示鑾生信徒每半個約修剪指甲。
  • 民國六十九年歲次庚申(1980)間,種植供給五營兵將的糧草(地瓜葉)無意間挖掘出如大西瓜般的超大地瓜,供俸於外殿神桌數月。
  • 民國八十八年歲次己卯(1999)間,傍晚時分廟裡正忙籌辦小法會,因需搬移虎爺神座,未請示搬移而觸怒虎爺,忽然如雷貫耳的怒吼叫聲,在場籌辦會場鑾生信徒皆聽見,是主祀福德正神座下虎爺的怒吼聲。
  • 民國九十年歲次辛己(2001)間,廟宇後花園種植的桑椹樹,自然結成五粒如橄欖般大小的蠶繭,由於蠶繭在夜間會自行散發光芒,所以稱為(五福臨門)。

廟宇神蹟層出不窮,聽聞長輩敘述,屢次目睹大蛇出沒於後花園,轉眼間便消失無蹤,許多神蹟陸續地出現,現今仍是無法用科學去詮釋,福安宮近年裡極盛時期,北中南部信徒奉請香火回去供奉參拜者不計其數,地區包括台北、宜蘭、台中、台南、苗栗、高雄、屏東、嘉義、花蓮…等不可勝數,本縣也有許多信徒奉為家神晨昏禮拜,香火鼎盛。

福德正神神威顯赫,誠心參奉,將永續保祐全省信徒與眾家子弟一切平安。
台東福安宮 敬啟 歲次甲午年酉月

– 以上資料取自於 台東市福安宮 歷史沿革記事

交通路線

自車前往
因位於巷弄中,建議將車停放在四維路一段(警察局)與精誠路交叉口附近,再自行前往,步行約5-8分鐘即可到達。

紀錄更多可能

CONTACT

我們持續在探訪全台灣的土地公爺爺,可能就在城鎮巷弄、鄉田小陌或是深山古道之中,希望能藉由您的推薦,讓更多人看見土地與我們連結的軌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