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邑北門北安宮

守護嘉慶君的宰相冠土地公
- #諸羅古城
- #舊址重建
- #嘉義北門
- #清康熙年間建廟
據廟方歷史沿革記載,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(西元1684年),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,原址位於諸羅北門城外,為鎮守北門的土地公,近代北安宮的原址廟宇於民國35年興建,以竹篙厝為廟,後因屋頂塌陷、樑柱腐朽、且廟身過於狹窄,發展頗受限制,而有籌建新廟的計畫。
相傳嘉慶君遊台灣時,曾遭遇盜匪追趕,躲進北安宮逃過劫難,嘉慶帝即位後曾派遣欽差到諸羅縣,命縣老爺蒞臨敕封該廟一座石頭打造的香爐,賜可築皇宮式廟宇、正神可戴宰相冠帽;現今北安宮仍保存嘉慶四年御賜石香爐,奉祀土地公戴宰相冠帽,神態莊嚴。
- 建築形式彩繪裝飾結合交趾陶與雕刻藝術
- 廟祠地址600 嘉義市東區吳鳳北路431號
- 經 緯 度23.485177838246535, 120.45203077301454
探訪實紀
🛠️ 1945年:戰後初期重建
二戰結束後,原北安宮廟宇因日治時期政策而被拆除,僅存福德正神神像;光復後,信眾於民國35年(1946年)在原址搭建簡易竹篙厝,重新供奉神明。
🛕 1961年:首次重建
隨著信眾增加,於民國50年(1961年)倡議重建廟宇,至民國56年(1967年)完成整修,形成現今後殿格局。
🏗️ 1975年與1986年:擴建與整修
因香火鼎盛,民國64年(1975年)增建拜殿,民國75年(1986年)將拜殿改為福德殿,供奉福德正神,後殿則奉祀觀音大士。
⛩️ 2017–2024年:新廟興建
原廟宇因老舊不堪使用,於民國106年(2017年)起籌劃新廟建設,歷時七年,於民國113年(2024年)落成,並舉行入火安座典禮;新廟位於嘉義市吳鳳北路431號,融合傳統與現代藝術,成為當地重要的信仰與文化地標。
參拜祈願
主祀: 福德正神
副祀:觀世音菩薩、註生娘娘、藥師佛、中壇元帥、虎爺公
每人三炷香,參香順序:
01. 天公爐先拜 (不插香)
02. 福德正神
03. 虎爺
04. 觀音佛祖(後殿)
05. 中壇元帥
06. 註生娘娘
07. 三炷香插天公爐
*全部拜完再將香插天公爐
嘉義縣原稱諸羅縣,直到清康熙四十三年(西元1704年),知縣才正式將縣治遷移至諸羅山(即今嘉義市),為了防衛安全,興築了木柵城,並於外圍種植刺竹加強防禦;至雍正元年(西元1723年),原木構城牆改建為土城,外圍增設護城河,提升整體防禦機能。
四年後,重修門樓並砌築排水涵洞,並正式命名四座城門為:
東門「襟山門」 、 西門「帶海門」 、 南門「崇陽門」、 北門「拱辰門」
民間亦在四座城樓上分別供奉神明,分別為:東門祀關帝,西門祀媽祖,南門祀觀音,北門則祀玄天上帝;這次工程擴張了縣城範圍,特別是向西北延伸,使整座城池輪廓近似蟠桃形狀,因而得有「桃城」的別稱,如今嘉義市中央噴水池一帶,位於此形制末端,亦被稱作「桃仔尾」。
道光年間,縣城歷經多次天災,地方官民遂自行籌資重建,至道光十六年(西元1836年)完工,四座城門亦改稱:
東門為「迎春門」 、 西門為「性義門」 、 南門為「阜財門」 、 北門為「拱極門」
最近一次修繕紀錄為光緒十五年(西元1889年),由當時知縣與地方仕紳林啟等人主持重修,在清光緒二十一年(西元1895年),乙未戰爭爆發,為台灣人民抵抗日本接收台灣的武裝抗爭之一;日軍兵分三路進攻嘉義縣城,在砲火激烈轟擊下,城垣受創嚴重,北門首先淪陷,其餘三門也接連被破,全城陷落前後不過半日。
進入近代,由於市街改正工程,原有四座城門相繼拆除,除西門外,其餘三門皆於原址改建為圓環,惟後來因交通因素,北門與南門圓環亦遭拆除,僅留東門圓環至今尚存,各門現址對應如下:
西門:今光華路與中正路口
北門:約在民權路與吳鳳北路交叉口
南門:位於光華路、共和路與民族路交會處
交通路線